新媒体视点4月21日:四月的金乡,春风拂过蒜都大地。近日,金乡县司法局联合文峰中学、鱼山街道将法治课堂搬进春日暖阳,组织56名七年级师生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润金苗”法治实践春游活动。这场法治踏青用传统文化浸润法治精神,以互动体验传递法治温度,在少年心中播撒下法治信仰的种子。
无讼亭里听古今,法治文脉润心田
活动在“法治实践活动”主题条幅前拉开序幕。步入朱檐黛瓦的无讼亭,普法宣讲员以时空对话、故事解读的形式,将中华传统调解智慧娓娓道来:从《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汉朝范式“鸡黍之约”的诚信典范;从明代申明亭“乡贤断事”的自治传统,到清代“六尺巷”礼让传家的佳话;当抗战时期“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为民情怀遇上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孩子们在青石板上触摸到中华法治文明绵延五千年的精神脉络。“原来调解不是简单的‘和稀泥’,而是中华文化‘以和为美’的智慧结晶。”学生王思雨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感悟。
民法典长廊猜谜语,寓教于乐启心智
移步民法典长廊,“猜法治灯谜赢法治书签”的互动区热闹非凡。“人在牢中不愁吃——打一法律名词”,“是罪犯!”几个男生异口同声。“错啦,是‘有期徒刑’!”宣讲员笑着揭开谜底,顺势普及刑事责任年龄知识。镌刻法治人物故事的展板前,管仲“以法为教”的革新精神与韩非“法不阿贵”的平等理念引发热烈讨论。文峰中学张老师指着包拯的照片,讲述他“辨法析理、公正不阿”的办案故事,学生们听得入神,长廊内多项趣味互动让抽象法条变得鲜活可触。
民俗馆中见传承,法治精神有根基
走进张翟村民俗博物馆,褪色的纺车、斑驳的犁铧与泛黄的契约文书组成立体法治教材。学生们驻足清代地契展柜前,透过工整的“立约守信”“违约受罚”条款,读懂乡土中国“一诺千金”的契约精神;抗战时期的分田账册上褪色的指印,无声诉说着“马锡五审判方式”如何用田间调解守护百姓公平。当手工磨盘吱呀转动,当老式织布机穿梭往复,少年们亲身体验祖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当得知展馆中80%藏品来自村民无偿捐赠,学生周浩然感慨:“法治不仅要写在法典里,更要长在民风中。”
法律竞答显身手,学以致用见真章
上午九点,法治广场变身“最强大脑”擂台。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遇上校园生活场景,当《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碰撞现实案例,十道紧贴成长的考题点燃全场热情。“国家宪法日是哪一天?”“骑自行车上路的最低年龄是几岁?”学生们争相抢答。司法局编制的民法典漫画手册和街道妇联提供的手工礼品、毽子等奖品供不应求,最受欢迎的当属法治主题手摇扇。当宣讲员示范扇面“法治成语接龙”玩法时,现场爆发出阵阵欢笑,学生们开心领到的礼物成为学法成果的生动见证。
法治人生启示录,法典相伴护全程
在民法典主题广场,宣讲员以卡通人物“鱼宝”的成长轨迹为线索,演绎民法典如何守护人生每一程:从胎儿期继承权保护到入学后的校园安全,从成年后的婚姻家庭到老年居住权保障,当抽象法律条文化作“人生驿站”的温情守护,孩子们眼中闪烁出领悟的光芒。“原来民法典像空气一样,时刻包裹着我们的幸福!”
活动尾声,手持“法润金苗”造型牌的少年们在春日暖阳中定格笑脸,这场历时一个小时的法治之旅在春风中圆满落幕。文峰中学负责人表示:“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传授法律知识,更是打造‘行走的法治课堂’,让青少年在文化浸润中树立法治信仰。”这场春日的法治之约,让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滋养万千金乡幼苗成长为法治栋梁。
金乡县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