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组广告
  • 第二个广告位
  • 好客山东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挪移的界石与化解的智慧——圈里乡“多调联动”巧破土地纠纷困局

来源:新媒体视点 作者:(王培杰 王小乐) 热度: 日期:2025-08-13

  新媒体视点8月13日:近日,在沂水县圈里乡后朱营村的一处田埂旁,一场由乡综治办牵头,派出所、司法所、信访办、村两委共同参与的联合调解正在进行。调解对象是78岁的村民程金合与其同村邻居程明峰。双方因一块紧邻水沟的土地边界问题,已争执数月,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多次发生拔苗、报警的激烈冲突。最终,一个创新的“打包承包、按比例分成”方案,成功为这场看似无解的土地纠纷画上了休止符。


  矛盾缘起:开垦荒地引发界石之争


  据了解,程明峰家原有的4分地位于水沟旁。在征得村委同意后,他对沟边的荒地进行了开垦整理,使实际可用土地面积达到了约6分。这本是件好事,却引来了邻居程金合的不满。程金合认为程明峰“多占”了土地,坚持其只应拥有原有的4分地,并私自将作为土地分界的“界石”向程明峰家土地一侧挪移,试图侵占对方开垦出的部分。程金合咬定程明峰仅有4分地的说法,拒绝接受村委前期的多次调解。


  矛盾升级:互拔青苗 多次报警


  双方互不相让,情绪对立严重。在争执过程中,甚至发生了互相拔除对方玉米苗的过激行为,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为此,双方曾多次拨打报警电话,寻求警方介入。基层调解一度陷入僵局,邻里关系降至冰点,也影响了村庄的和谐稳定。


  联合攻坚:普法震慑与现场确界双管齐下


  面对这一棘手的积案,圈里乡综治办主动作为,于7月15日联合乡司法所、派出所及后朱营村两委组成联合调解组,进行攻坚化解。调解现场,派出所民警和司法所工作人员首先对双方进行了严肃的普法教育和法律后果警示,明确指出私自挪移界石侵占他人土地、故意毁坏青苗均属违法行为,情节严重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起到了有效的震慑作用。随后,村两委干部根据实际情况,在涉事地块现场重新丈量,清晰划分了双方土地的边界,为后续解决方案奠定了事实基础。


  创新破局:“打包承包”巧解“争地”死结


  然而,仅仅划分边界并不能完全消除程金合老人对土地面积的固执认知和双方的深层对立。调解组敏锐地意识到,必须跳出“争地”的固有思维,寻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并能彻底消除矛盾根源的方案。经过深入研讨和耐心沟通,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被提出并获得双方初步认可: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将存在争议的这两块相邻土地(即程金合和程明峰各自的地块)进行整体打包,统一对外发包流转。所得的土地承包费用,则严格按照双方最终确认的土地面积比例进行分配。


  达成共识:从争地到分钱 邻里重归和谐


  这一方案巧妙地避开了双方在“面积”问题上的直接争执,将矛盾焦点从“地是谁的”转化为“收益如何公平分配”。程明峰开垦增加的土地面积在收益分配上得到了体现,程金合也无需再执着于“4分地”的认定,双方都能从土地流转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在联合调解组的见证下,程金合与程明峰最终握手言和,签署了调解协议。“不争地界争收成,这样好,大家都实惠!”一位参与调解的村民感慨道。


  “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圈里乡综治办主任表示,此案的成功化解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的生动体现。通过综治、公安、司法、村居的紧密联动,形成合力;在依法调解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找到了打开矛盾“死结”的金钥匙——“打包承包、按比例分成”的方案,不仅高效化解了这起积怨较深的纠纷,有效防止了“民转刑”风险,更保障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和村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化解类似土地边界纠纷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圈里经验”。

责任编辑:毕京轲

全站总排行